香港治堵地铁可在同一月台实现换线 只需15秒钟
今年年初,信息时报“一起来,话广州——广州治堵”系列报道推出以来,外界反响极为热烈。无论是普通市民,还是专家学者,抑或是代表委员们都纷纷通过本报向政府建言献策。在本报征集到的治堵建议中,不少人都提到了邻居香港,为何一个人口极度密集的弹丸之地,却能做到城市交通高效、便捷、舒畅,中心城区大部分道路能够保持长时间畅通无阻?究竟广州在治堵问题上可否借鉴香港经验?对此,今年1月16日至19日,本报特派记者前往香港采集治堵经验。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,记者发现,香港在地下交通(地铁系统)、地面交通(行人和车辆)和立体交通(过街天桥、空中走廊和地下隧道相结合)三个方面的交通管理均具有值得借鉴之处。
记者观察与体验 香港市区道路少见塞车
1月16日,记者到达香港,在兵分两路走访了红磡、尖沙咀、旺角、九龙城、湾仔、金钟及中环等多个地区后发现,香港市区道路普遍比较畅通,虽然车流量均十分大,但却很少会看到有塞车的情况发生。
记者当日下午曾在不少路段进行测算,统计得出平均车速都能够保持在大约30~40公里每小时。即便在一些繁忙地段或狭窄道路,汽车行驶的速度不会很快,时速仅有20公里左右,但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通行顺畅。例如在尖沙咀海防道,记者在一个红绿灯路口计时,每次红灯亮起时间大约30秒,当日行经该路段的车辆较多,但等到绿灯放行时基本可以一次性通过排队的十多辆汽车,并没有形成堵塞。
1月17日是周一上班日,早上8点,记者在九龙城盈东楼车站乘坐113路巴士前往金钟太古广场,路程全长约10公里。沿途除了在一些路口处要等红绿灯外,一路都比较顺畅,只是在离开九龙城区后,快要到红磡海底隧道时才出现轻微堵塞,塞车过程持续了10到15分钟,当中还包括了海底隧道站的巴士上落客时间。而在离开海底隧道后,巴士通行时又再变得顺畅无阻,在8点45分到达目的地,总共历时45分钟。减去巴士靠站的时间,整趟车时速都能够保持在20公里以上。
随后,记者折返从跑马地乘坐出租车,一路经过湾仔、金钟、中环、上环等地,15分钟后到达西环坚尼地城,全程7公里,约5公里路程属于城市快速路段。记者计算过,途中出租车经过6个红绿灯,全程最高时速超过80公里。而一路上遇到需要停下的3个红灯,其中最长的一个红灯,前面共排了13辆车,但转一次绿灯几乎所有车都过去了。其实香港人每天利用地上交通工具上下班,路面情况和路程用时都大致如此。
香港的治堵经验
地下交通 地铁可在同一月台换线
在香港,记者特地体验了地铁运输服务,发现利用地铁的出行效率极高。记者采访了一些香港市民,大多偏爱坐地铁出行,认为地铁最能做到准点准时。“基本半小时内都可以到达自己要去的地方,十分方便。”一名香港市民如是说。
最重要的是,香港地铁还处处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,地铁线之间的换乘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。记者采访期间曾在金钟地铁站换乘,由港岛线换成荃湾线,原来只需要在同一月台就可完成换乘。乘客只要从一边下车,走几十米就可以到对面转乘另一条线路的列车,而由于港铁市区路段的列车班次密集,同一月台换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短。
同月台换线只需15秒
据了解,港铁网络共有13个换乘站,其中9个可以实现同月台换乘,换乘时间大概只需15秒钟,人员运转速度快,交通系统因此显得高效。对比广州,如果不是同月台换乘,乘客需要上下楼梯或走通道,那样一次换乘就需要两三分钟。港铁工作人员介绍,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乘客,“坐地铁的人可以迅速抵达目的地,而不必滞留在途中,这样有助于减少交通拥堵。”
出口众多标志清晰
此外,香港地铁站的通道和出口四通八达,站名、路名、建筑名标志清晰明确,最大限度地加快了人流疏散。一个地铁站往往就有A、B、C、D等众多出口,庞大的人流迅速分散,并通过地下隧道直达目的地,从而减少了车站内的拥挤,也减轻了地面街道的压力。
地面交通 行人车辆通行遵章守序
香港市民素质极高,行人和车辆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,也许正是这种良好的交通秩序,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交通顺畅。
记者在香港采访时看到,当路口的绿灯亮起时,不管是行人还是车辆都会快速通过,路口变为红灯后,行人也会自觉地站在人行通道的两边等待,很少会乱冲闯灯。而汽车行驶中在前方道路受阻时,一般都会耐心等候,并不会抢道通行,更不会不停地按喇叭。甚至前方堵车已经堵到路口,即使汽车这时收到绿灯放行指示,也不会贸然启动,而是继续在停车线后等待,直到路口顺畅才会开出去,以避免对交叉方向行车造成影响。
市民坐车自觉排队
另外,香港市民无论是坐地铁、巴士,还是搭出租车,都非常自觉地排队。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等一些大型商场,广场门口前面等出租车的人常常排成几十米长,几乎成为一景。不少地方的公交车车站,无论排队的是只有两三个人,还是多达二三十人,人们总是自觉地排成一行,不会插队。
交通设置合理管理严格
同时,加强道路管理也是香港解决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。记者发现,香港的大部分路口只能直行和左转(行车方向与内地相反),主要的交叉路口严格进行交通灯管制。此外,马路边则很少见到有人随便停放车辆,因为违章的处罚非常严厉。而为了防止行人乱过马路及车辆随意变道,人流和车流密集的路段基本上都设置了不少隔离栏杆,从硬隔离上减少交通违法现象,提高道路车速。
还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,站在香港的马路上可以见到,有斑马线的地方一定会有路口,而不会在一条道路的中间突然添加斑马线,这样就保证了车辆的通行速度。因此,这些交通管理措施便使得香港的道路和路口的通过率极高,也解析了为何拥堵现象并不常见。
立体交通 空中走廊减轻路面压力
记者采访时还注意到,香港市区基本没有自行车和摩托车,市民的出行环境相对显得重要,香港政府便因此修建了大量的过街天桥、空中走廊和地下隧道。据不完全统计,香港不仅有上千条高架路和立交桥供汽车使用,还有数百座人行天桥和地下隧道。
酒店写字楼空中拉手
港岛核心区域从湾仔到中环,就有一条长达数公里的空中走廊,将许多政府部门、高级酒店、写字楼和大型商业中心连接在一起,行人可在走廊里自由通行。即使在较偏远的荃湾区,从大窝口地铁站到荃湾地铁站,两站之间也有一个空中连廊横贯10多个商场,人们逛街购物,不需穿越一条马路。
减少红绿灯合理分流
同时,这种由地面、地下和地上设施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对减缓拥堵还有一个好处。记者发现,这样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路面的红绿灯数量,保证行车速度,既合理地分流了原本道路上密集的人流车流,又有效地减轻了地面的交通压力,提高了道路的通行速度,也解决了混合交通的争道问题。
仅六千公务车每年还在减
36年前开始奉行“公交优先”,香港运输署介绍交通管理秘诀
1月17日,记者联系了香港特区运输署,有关官员就香港如何管理交通运输分享了他们的经验。从他们对车辆的管理方式上看,香港政府对地铁、巴士等公共交通一直奉行“公交优先”的政策;对私家车则通过财政措施以控制为主;而对政府公务车方面,从1999年和2009年的数据看,公务车的数量减少了1092辆。
公交鼓励 九成人出行靠公交比例世界第一
运输署高级工程师黄文达表示,香港政府数十年来一直推行“公交优先”政策,这是1976年第一次整体运输研究完成后决定采用。目前,香港约有九成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,比例为全世界第一。
运输署提供的数字显示,截至2009年每天乘客人次总计1134万,其中铁路有426万,专营巴士有381万,两者加起来占公交出行总人数的70%。其他公交工具依次是公共小巴、的士、居民巴士、渡轮等。
黄文达告诉记者,在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中,铁路仍是“重中之重”,占公共交通日载客量37.52%。香港目前是以铁路沿线地点为核心,以减少市民对道路交通的依赖,并不断提高铁路网的运输效率。记者了解到,香港铁路交通系统很发达,路线全长约240公里,由地铁、轻铁、机场快线等行车网络构成,总共152个站点。而且每个地铁站外就是一个公交中心,大量公交线路接驳,市民通常只需要倒一趟巴士就能坐上地铁。“其实香港运输政策现在是以铁路为主,用巴士作辅助的模式,再短程一点的就用公共小巴,例如铁路站和附近居住地方之间的短小距离,这样做会有效地减少路面拥堵状况。”
私家车控制 港府“三板斧”控制私家车上路
控制私家车增长则是另一个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办法。截至2009年底,香港共有私家车约39万辆,10年间仅增长了16%,“其实我们一直监控私家车的增长情况,如果发现突然急速增长,我们会出台一些财政措施,但不会通过行政指令禁止。”
黄文达说,尽管香港政府没有明确发文限制私家车,但是仍然会对私家车实行严控。“香港人即便买了车,平时也不开,只是偶尔在周末开,因为公交发达自己开车太贵了。”
运输署工程师王国良也介绍,香港新车上牌会征收相当于车款35%至65%的首次登记税,另外也会根据汽车排气量,每年收取一定的牌照费用,同时还在每公升油价中加收6.06港元的高额燃料油税。这三项措施就被香港市民称为限制私家车增长和上路的“三板斧”。运输署的数字显示,香港目前拥有私家车虽占登记汽车数量的67%,但平日在路面上跑的却不到三成。
记者在香港采访时,有不少市民都诉苦说,“香港的私家车主是最可怜的,汽油贵、停车费贵、杂费贵,一出行就要花大把的费用。”而家住港岛金钟的张先生说,“香港买车便宜养车贵,上路成本极高,现在汽油14元多一升,外面停车费动辄每小时三四十元,所以算下来坐巴士比开车划算多了。”
公务车缩减
港府10年间公车减少千辆
“这10年间,香港的私家车数量虽然在增长,但是政府车辆数量却是在不断减少。从1999年的7368辆到2009年的6276辆,减少了1092辆,跌幅是14.8%。”王国良说。
据他介绍,香港政府规定,公务员外出公干,必须选择最廉宜的交通工具,即指地铁、巴士、出租车等,并指明‘只有在并无公共交通可达目的地或有必要的情况下,才应使用政府车辆’,“近几年来铁路网络和公路运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,公务员外出需要用公务车的情况越来越少了,所以公务车也越来越少。”